资料图片:一场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上的参赛美食。(新华社)
【侨报网3月12日综合报道】在美国各地,无论是中国籍还是华裔美国籍的大厨和餐厅老板都纷纷推出新味道,他们对中餐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
据好奇心日记报道,“我倾向于把美国的中餐分成三个 level,美式中餐(快餐)、正宗中餐、高档中餐厅,”Ming 是一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的中国留学生,他按照纽约的物价算了一下,这三种类型的中餐人均消费分别在 10 美元以内、20-30 美元、100 美元左右,在美国的中国人通常去的都是中间这一档。
最便宜和最昂贵的中餐厅通常都挤满了美国人,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一份报告显示,Panda Express 的顾客超过一半都是白人(60.2%),其次是亚裔(32%)。
至于人均 100 美元以上的高档中国餐厅,则主要瞄准想要尝鲜、对中国菜真正好奇的外国食客。在这里能尝到制作精良、相对靠谱的中国菜肴——当然了,口味还是偏甜。
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余杭刚到美国就尝试了当地的最贵的一家中餐厅 Tony Cheng's Restaurant,“在 Tony 吃饭的 70%-80% 都是老外吧,毕竟我也是不太会经常花 100 多刀在美国吃中国菜,而且这里的装修也太老式了点。”
装修老派,这也是美国高档中餐馆的特色之一,作为“中国体验”的一部分,许多餐馆会使用大量的描金饰翠、雕梁画栋,以及扑面而来喜气洋洋的红色。
(图片来源:路透)
在美国无论是何种档次的中餐馆吃饭,餐后都会得到一枚“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又称签语饼),里面有一张小纸条,写着今日运势或者教一两个中国单词。
这种做法已经流行了太长时间,起源众说纷纭,在不少欧洲的中餐馆你也能见到这样的做法。签语饼实际上是从日式脆饼改良而来,但在外国食客的眼里,已经完完全全是中餐厅的标志物。当他们发现中国的餐厅不提供签语饼时,可能会有种“重庆并没有鸡公煲”的崩溃。
美国人初尝中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80 年代。1896 年,李鸿章访美,坊间传闻他在纽约晚宴上吃了炒杂碎(实际并没有)——各种动物肉片、内脏与蔬菜爆炒而成的一道菜,这与报纸上连篇关于各国与中国战争的报道一起,引发了美国人对中国以及中餐的好奇心。“炒杂碎(chop suey)一跃成为了“中国名菜”。
中餐真正在美国流行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数百万美国人通过电视实时直播看到了中方招待尼克松的宴会,餐桌上看起来很不错的北京烤鸭、鱼翅汤等等全是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中餐。在这之后,中餐厅成为了美国最热门的吃饭去处之一。
但这些正宗中餐并没有在美国发扬光大。因为将中餐带到美国的是第一代以劳工为主的移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们创造了具有美国特色的 “American Chinese cuisine(中国快餐)”。许多初代移民本身也都不是大厨出身,而餐饮的行业门槛较低,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种菜系的诞生不是为了传播饮食文化,而是为同胞提供熟悉的饮食,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廉价”、“不高级的食材”、“肮脏嘈杂的就餐环境”也一度构成了中餐在美国人眼中的印象。有移居美国的华人曾在论坛上这样形容浑浑噩噩的“美式中餐”:“美国的几万家小中餐馆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定位低端、价格低廉,开店极多但风格惊人统一,都在唱一首忠诚的赞歌。”
《华盛顿邮报》记者 Roberto A. Ferdman 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美国人对中餐的态度:“美国有将近五万家中餐厅,然而我们其中的大多数还是不愿意为中餐支付 10 美元以上的价格。”
纽约大学食物社会学家 Krishnendu Ray 曾利用 Google 旗下的美国餐厅点评机构 Zagat 过去三十年所收集的餐厅价格数据,比较了 14 个类别餐厅价格变化。结果显示法餐一直保持着价格排名榜的第一名,中餐从 1987 年到 2014 年还下滑了一名,位列第 12 名,始终属于美国人不太愿意花大钱的餐厅类别。美国中餐业的收入与全美餐饮业平价水平相比,也要低 40%。
“叫外卖”是美国人消费中餐最频繁的方式,这也说明了中餐定位的低下。
根据餐饮行业网站 Eater 从美国两家外卖平台 GrubHub 和 DoorDash 获取的数据,中国菜在“美国人最喜欢的外卖食物”中排第二,仅次于鸡肉。从过去的《老友记》到如今的《生活大爆炸》,你经常可以看到美剧主角拿着个长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卖。按地区来看,中国菜在 6 个州成为人们的外卖首选。
(图片来源:路透)
中餐渐成美国富人美食选项 档次升至新高度
不过纽约大学研究员 Krishnendu Ray 预测,未来 20 年如果中国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低收入移民的数量变少,中餐也许会在美国人的观念里有很大改观。根据美国调研机构 Pew Research 的数据,2000 年美国的华裔人口数量为 286.5 万人,到了2015 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 494.8 万人。美国人眼中的中餐形象在未来可能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美国本地的高端中餐厅正在逐渐变多。与传统美式中餐厅相比,这些餐厅的装修更为现代、时尚,菜品更加地道,它们也不再局限于中国城、法拉盛等中国人聚集的区域扎堆开张。
开在纽约曼哈顿的“麵堂”(The Tang)是其中之一,它的创始人之一 Eric Sze 不满于美国中餐的低价,“中国食物不应该再那么便宜了。”麵堂装修有点类似于星巴克,不过墙面为中国胡同的画,麵堂的 ZJM (炸酱面)的价格为 12 美元,贵于法拉盛的任何一碗炸酱面。
另外,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在纽约,“官府川菜”(《纽约时报》美食评论家皮特·韦尔斯2017年第二喜欢的餐厅)、“汉舍”餐厅在纽约的第一家店“好面馆”以及著名的北京烤鸭店“大董”等高档餐厅都大受欢迎。但在提升中餐档次方面,没有谁比旧金山的餐厅老板乔治·陈(音)更加努力。
乔治·陈的新店“八桌”不仅价高,还以优雅格调给厌倦了浮华的旧金山顾客留下深刻印象。
这家餐厅隐藏在旧金山中国城一条并无明显特征的小巷内,餐厅共设38个餐位,仅提供一份招牌赏味菜单,最低价位225美元。
报道称,在决定开这家餐厅之前,乔治·陈在中国生活了15年,其间品尝过许多私房菜。近年来,私房菜开始在中国流行。
乔治·陈说:“私房菜不是来自某个具体的族裔或地区,而是让一名有天赋的厨师尽情发挥创造力。上海厨师会多一点上海菜的影响,香港厨师会多一点广东菜的影响。而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我出生在旧金山,这就是我的美食。”
陈尤其受到高档私房菜餐厅中良好私密性和趣味性的启发。
报道称,在以玫瑰金色和其他柔和色调精心打造的就餐环境中,陈将中国味道和烹饪技巧与世界闻名的湾区食材融合在一起。他喜欢与现代主义搭界的高级美食,这些美食对美国的大多数中餐食客来说也非常新颖。
谈到这家餐厅独特的第一道菜——按比例单独摆盘的9口食物——时,陈说:“我们不怕一个一个地呈现。”他说,这道菜意在表达“中国的9种关键味道”。
在“八桌”餐厅的厨房里,陈经常喜欢说:“中餐在这个国家的地位需要提升。”这似乎是一种使命宣言。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www.hanshan.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