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述南都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可以说为世界文坛开创一种新的纪实体裁,她对既有的历史记录方式,在根本上是质疑的,而且直接挑战过去载于文字的历史。”磨铁图书责编陈亮8日接受南都采访时说,举例说,她并非简单地从女权主义者的立场反思战争,而是从更人性角度来看待战争。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认识战争里最弱势的群体———女人和儿童,以及那些在重大灾难事件里充当“炮灰”的人。
英国卫报称,对于非虚构作者摘下诺贝尔桂冠,可以说异常珍贵罕见。S.A.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入了这个由罗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丘吉尔(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组成的阵列。
另据前述新京报报道,文学评论家陆建德认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个写非虚构作品的记者存在争议。他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和她是白俄罗斯作家的身份有密切关系,“通常诺奖评委目光如果转向俄语系作家,就会特别关注这个人和当时政府的关系。只要说到东欧、俄罗斯或者白俄罗斯,背后有隐隐不能言的政治背景在起作用。”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著作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十几年前,她的书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只是一直反响平平。
繁体版只出过一部作品,简体中文版则有四部出版,分别是“二战”亲历者口述回忆录《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这两本书出版社原本计划在今年10月出版,现已上市。关于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已在更早时出版。
最受中国读者喜欢的文学奖得主仍然是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