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美国指控为“经济间谍”的中国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被保释后,被允许于8时至20时离开住所,到附近处理家事以及使用运动器材。此时,距张浩被美方拘捕已过去近半年时间。张浩的现状如何?他的案件进展如何?昨天,央视《新闻1+1》关注此案。
张浩教授坦言,精神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就是想家,另外一个方面是想学校。他表示,希望过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慢慢恢复一些科研工作,通过远程视频或者教学的方式来继续指导我的学生。
同时,张浩表示“基于对我的信任,我的老师同学还有校友,社会各界人士都是热情伸出援助之手,这个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动力,让我有信心跟美国打这场官司。”
对于张浩“间谍”事件的影响,央视白岩松说:我估计张浩的事件会使很多打算去美国学习的青年学子,尤其是理工科的学子会感到非常困惑。今后我到美国去学什么,高新技术一学的话就很危险,那我去学乒乓球,问题是我到美国学乒乓球至于吗。要么就是我去美国学习了高新的技术,但是回国我不从事相关的工作,比如说我可以炸油条啊,我可以去卖烧饼,但是中国人讲究的是学以致用,这种困惑一定会去蔓延。
以下为新闻1+1文字全文:
原标题:中国学者,被“间谍”?
解说:
中国大学教授赴美参加学术会议,为何刚一入境即遭逮捕?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中国政府将会确保中国公民在中美人员交往中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解说:
因为曾在美国公司工作过,回国就不能从事相应的科研了吗?
天津大学教授张浩:
我们做这个科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这是很正当的事情。美国政府以这种(罪名)来起诉我,及我的同事,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解说:
从李文和到陈霞芬再到郗小星,美国为何不断错抓华裔专家?
新闻1+1今日关注:中国学者,“被间谍?
评论员白岩松: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好像一提到“间谍”这个词,大家好像一下子就会回到几十年前包括在冷战的背景之下的暗战。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似乎“间谍”这个词在我们的新闻当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非常高。这其中有的可能就是间谍,但是也会有人是“被间谍”,中国有一个学者去美国开会,到了机场就被拿下了,居然被美方说“你是间谍”,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说:
“间谍风波”持续5个多月后,近日,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美国得以保释外出,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天津大学教授张浩: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面,最近一段时间,准备跟这个案子相关的材料。每个星期基本上就是说会跟律师会有一个电话会议,然后有时候会面谈。
解说:
据媒体报道,7月29日张浩获准缴纳50万美元的保释金,目前暂住在美国加州山景城的一所公寓,仅被允许于早8时至晚8时离开住所,到附近处理家事以及使用运动器材。
张浩:
我太太跟我住一起,买菜、买衣服都是她买照顾我,在波士顿地区,加州地区也有一些同学,他们也会打电话问候一下,偶尔会有同学过来家里面坐一下。
解说:
张浩,今年36岁,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今年5月16日,他应邀赴美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但没想到的是,他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刚一入境时便遭到逮捕。
5月19日,美国司法部公布了一份长达32页的起诉书,针对包括张浩等3名天津大学教授在内的6名中国人,指控他们窃取美国高科技商业机密以帮助“中国的大学以及受政府控制的企业”。
5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给予回应: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中国政府对有关的情况表示严重关切,正在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中国政府将确保中国公民在中美人员交往中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解说:
6月5日,天津大学发表声明,对美方的指控予以强烈指责,并附“捐款倡议书”,和“来自张浩妻子的求助信”,呼吁为张浩筹集2000万至3500万的律师费。张浩的妻子范丽萍在求助信中这样说到:“张浩来自湖南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成就是他自己的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感到痛心,我们感到愤慨,我们是冤枉的,我们是无罪的。”
张浩:
基于对我的信任,我的老师同学还有校友,社会各界人士都是热情伸出援助之手,这个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动力,让我有信心跟美国打这场官司。
解说:
今年6月,张浩一案首次在位于洛杉矶的加州圣荷西联邦法庭开庭。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张浩亲友将佛罗里达州的一处房产作为担保后,7月8日,张浩获得保释。但就在第二天早晨,张浩又被移民局以“无签证”为由再次拘留。7月29日,张浩又一次被保释。据悉,张浩一案下次开庭审理的时间为12月14日。
张浩:
精神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就是想家,另外一个方面是想学校。
白岩松:
难怪他的夫人要募集款项,因为要在美国打官司,想想看他一个保释金就需要50万美金,乘以六的话300多万人民币,这可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这个官司还在持续的过程当中。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这样突如其来的官司,5月16号,是张浩赴美参加学术会议在洛杉矶国际机场被美国逮捕。也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么说,说如果要是用中国的老话的话,心里要是有鬼的话,会自投罗网吗?会非常坦然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吗?而美国的警方在这个机场立即就把他拿下,这显然带有某种钓鱼执法的性质。因为你从办签证的时候,原本你是可以拒签的,但是你让他来,然后早有准备到机场就把他拿下了。
5月19日公布了起诉书,6月1日首次出庭受审,7月8日下令交保获释,7月9日被移民局以“无签证”之由再次拘留,然后7月29日再被保释,接下来又要等漫长的两个月的时间,到12月14日的时候再次开庭审理。
我们看一下他被起诉的罪名,“经济间谍”、“盗窃商业机密”,好多人对此发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你如果要是说这个知识产权的话,可能大家还有得谈,但是经济间谍是不是过了?接下来我们连线一位法律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黄风,黄所长您好。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黄风:
你好岩松。
白岩松:
你觉得他一到机场被拿下,而且顺利办了签证,是否具有某些人议论的美方也具有某种钓鱼执法的性质?
黄风:
我个人觉得,在张浩这个案件上,美国诱捕的嫌疑还是挺明显的。因为美国检察官向美国加利福尼亚法院提交的起诉书,实际上时间是4月1日。张浩去美国的时间是5月16日,这期间实际上相隔了一个半月。实际上他们的刑事追诉活动是在一种非常秘密的状态中进行的,因为张浩完全不知道,如果张浩知道了他完全不会去。然后张浩5月16日到达洛杉矶机场以后马上就被拘捕,这也说明他们是有预谋的。所以这种隐秘性和预谋性表明,对张浩的行动他是一个诱捕,嫌疑还是很明显的。
白岩松:
我也注意到相当多的人议论这样一个事情,因为美方起诉的罪名是“经济间谍”、“盗窃商业机密”。我刚才也说了,如果知识产权纠纷的话,大家还有得谈,你觉得他起诉这个罪名合适吗?
黄风:
张浩这个案件使我们注意到一个情况,这几年美国的执法机关、司法机关,针对一些涉及中国的公民或者是美籍华人的经济案件,采取刑事追诉的手段处理刑事案件,这些刑事案件实际上包括三大类。一类是所谓非法进出口尖端技术,一类是涉及知识产权,一类是涉及商业秘密。
而这些刑事追诉活动又表现出了三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就是说在有些情况下他们滥用空白罪状条款。什么叫做空白罪状条款,就是法律比如说商业机密,法律并没有界定什么是商业机密,而商业机密的界定是由某一个公司它自己来界定,或者是由某一个机构它来界定的。所以有时候执法机关滥用这种空白罪状,最后搞了半天又说是不属于商业机密,随便就把又给推翻了。
再有一个他们滥用诱惑侦查的手段,比如说对在境外的一些人,他派卧底,或者派执法机关卧底,这些卧底人员在网上吸引外国的一些公民购买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然后因为美国一些先进技术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说你没有得到出口许可证,指控出非法进出口技术,这个就是一种诱惑侦查。
再有就是刚才说的诱捕,对一些在境外的一些公民,用诱捕的手段把他引诱到美国。
白岩松:
黄所长,如果要是现在用的是一种间谍罪,带有一种空白条的概念,是否也具有某种美方需要敲打一下中国,如果要用知识产权的话可能是一个漫长的扯皮,但是用这样的话可能它觉得敲打的力度更大?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www.hanshan.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