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书鸿的爱情故事 |
| 2004年10月27日16:09 | ||
2000年9月5日,敦煌,从首都机场飞来的波音飞机缓缓下降。 “敦煌……三危山……莫高窟!”全国人大常委、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几近哽咽地在心里轻轻地呼喊。一下飞机,她便迫不及待地驱车直奔莫高窟,追寻仿佛在三危山上踽踽独行的父亲的灵魂,抚摸仍旧飘散着一家人生活温馨的黄泥小屋,一股热流在她的心中奔腾。 60年魂系敦煌,常氏一门两代的荣辱沉浮、恩爱情怨似乎早就与敦煌签下了命运之约。 秋风乍起,九层大佛殿上的18只铁马风铃突然响了起来,悠长而苍凉,声声敲打着常沙娜的心弦,那被漫漫黄沙淹没的往事又清晰地浮现…… 《敦煌石窟图录》震惊艺术之都,沉浸在巴黎沙龙的学子蓦然醒悟根在中国 1936年,塞纳河畔,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常书鸿走出罗浮宫,步履从容地穿过圣杰曼大道。 九年前,常书鸿从西子湖畔漂洋过海到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求学,经过四年苦学,他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在著名的油画大师劳朗斯门下深造。翌年,他在巴黎画界声名鹊起,连续四年捧走了当时法国学院派最权威的画廊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得到“不轻易以一字许人”的世界级艺术批评家莫葛雷破例撰文推崇。人们预言,这位中华学子只要在巴黎住下去、画下去,世界艺术大师的伟人祠里便会刻上他的名字。常书鸿对自己的前程也踌躇满志。然而,就在这个秋天,一个傍晚的奇遇改变了他的一生乃至一家人的生命轨迹。 “先生,请看看这几本画册吧。它们来自古老神秘的东方。”旧书摊的主人向常书鸿推销道。 常书鸿好奇地打开古老的线装书盒,眼前突然一亮:《敦煌石窟图录》。一个新奇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向他洞开了,那是从北魏到大唐时代的佛教艺术图画,其恢宏磅礴的构图和笔触,足以与拜占廷基督绘画媲美,其奔放的风格比西方现代派还要粗犷,彩绘人物更是画得细腻生动。 “先生,您是日本人?”旧书摊的主人被如痴如醉的青年画家吸引了。 “不,我是中国人。”常书鸿头也不抬地答道。 “哦?中国人……”旧书摊的主人炫耀道,“这是我们法国英雄伯希和博士探险时从贵国的沙漠中发掘出来的。” “你说什么?”常书鸿悚然一惊。“这是从贵国敦煌的千佛洞里拍摄而来的。”旧书摊主人的语气不容置疑。 “敦煌?”常书鸿的心底顿时涌出一种莫名的悲凉和怅然:自己身为炎黄子孙,竟然不知道敦煌位于何方。 “前边不远处有个吉美博物馆,正在展览贵国敦煌的许多绢画。您一定会感兴趣的。”旧书摊的主人热情地继续说。 “谢谢!谢谢!”常书鸿离开了旧书摊。 |
1934年,发起成立“中国艺术家学会”参加者有常书鸿、王临乙、吕斯百、刘开渠、陈之秀、王子云、余炳烈等20多人。
在此期间,常书鸿所绘油画《梳妆》、《病妇》、《裸女》静物画《葡萄》等作品,曾多次参加法国国家沙龙展。《葡萄》后来被时任法国教育部次长亲选,收归法国国有,《沙娜画像》被巴黎近代美术馆收藏(现藏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裸妇》在1934年里昂春季沙龙展中获得美术家学会的金质奖章并被收藏,现藏于里昂国立美术馆。常书鸿在法国国家沙龙展中先后获金质奖章三枚、银质奖章二枚、荣誉奖一枚,并因此成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家协会会员。
在常书鸿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
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他还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高度赞扬,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 代表作品|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www.hanshan.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