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8 科技日报
苏南:它是江苏经济的“火车头”: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9%,却创造了全国6.4%的经济总量。
它是全国创新的“试验田”: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方阵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否仅仅是在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的一个放大版?如果不是,它将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科技日报记者深入苏南五市进行了采访。
苏南的症结与机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朝诗人的佳作,被红豆集团两代人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从只做来料加工的小针织厂,到拥有专利2000多件、年销售额达446亿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传统的服装业,到提取珍贵物种“红豆杉”中紫杉醇制成抗癌药物的生物制药新锐。
“红豆衫”与“红豆杉”,看似一字之差,却在企业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蝶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红豆遭遇史无前例的危机,硬是靠着“瘦身”战略挺了过来并沿用至今,此后十多年,公司先后关闭轮毂、印染等项目,把纺织服装的80%生产环节外包出去,把土地、劳动密集的产业转移到海外,自己则成为一个专注研发、设计、营销的“哑铃型企业”。总裁周海江认为,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转型。
其实,红豆就是一枚放大镜,既能看出苏南的症结与机遇,也能看到苏南转型的阵痛与希望,而这恰恰就是示范区出炉的特殊背景。
“只有招不来的凤凰,没有不下蛋的鸡。”从改革开放起,苏南的乡镇企业爆发、外资企业领跑成为各地竞相效仿的发展模式。但是,苏南人曾经不以为然的土地资源、劳力成本、投资效率,如今却成为发展的刹车片!
从经济学发展规律来看,苏南土地开发强度接近国际公认临界点,环境负荷重、投资效益低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意味着,苏南必须减少对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说。
与此同时,苏南地区人均GDP超过1.7万美元,具备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条件,如何迅速融入“国家战略”,考验的是苏南的创新底气和张力。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徐南平院士表示,苏南作为先行地区,理应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探路者,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变,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革成为创新的点火系
过去一年多,教师们创办了三四十家公司,这是乔旭始料未及的。他抹了一把脑袋说:“在这之前的十年里,老师们办的企业也就是这个数。”
数字的对比让这位南京工业大学的副校长对南京科技体制改革感触良多。
10月1日,南京再出重大举措:全国第一部“科技人才创业”地方法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从此科技人员在南京创业有了法律靠山,科技创新不再是口号式的“一阵风”,而是有律可循、有法可依的经济活动。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围绕着科技创业,改革动作频仍,从“1+8”系列政策到“科技九条”再到“创业七策”,为科技创业营造了良好生态环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提升,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落户。
今年以来,中兴通讯高层先后三次造访南京“无线谷”,为何情有独钟?原来,依托东南大学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设立了江苏中兴微通信公司,在毫米波近远程超高速通信标准Q-LinkPAN和国际标准IEEE 802.11aj(45GHz)上,已占据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三年内销售有望突破百亿。
短短5年时间,无线谷10万平方米创新载体,已聚集一百多家通信与网络公司在此创新创业,产值超400亿元。
“科技九条”只是一个侧面,这场改革在校园激起波澜的同时,另一项改革在苏南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只不过目标是企业。
早在2012年江苏就出台6个方面20条政策措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苏南各市在用足用好创新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上下足了工夫,相继引进了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目标就是解决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创新成果的应用等关键问题。
“我们面对的是6万余家民营企业,其中制造业占了半壁江山。”中科院常州中心主任骆敏舟坦诚地表示,这里的企业对技术需求十分迫切,这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契机。
江苏省科技厅常务副厅长王秦认为,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核心就是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
高新区开启新苏南模式
几十位医疗诊断领域的企业家们分享感悟和经验,行业内的专家前来助兴“指点迷津”……
10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生物纳米园内的BioCAFE撒满冬日的暖阳,一场别开生面的体外诊断行业沙龙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BioCAFE就是我们的‘车库咖啡’,产业交流、观点碰撞、资源共享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位刚刚落户生物纳米园不久的科技企业家告诉记者,类似知识产权保护、临床申报、FDA动态信息、专利申请、产业信息分享等各具特色的行业沙龙活动每周都在上演,成为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一剂“提神咖啡”。
7年前,苏州工业园区紧紧抓住中科院在全国布设研究机构的重要机遇,采取院省合作、省地共建的方式创立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并以此吸引纳米技术人才,打造纳米技术产业基地。如今,园区已集聚了5000多位高层次人才、200多家纳米技术企业、产值超138亿元,形成了微纳制造、纳米节能环保和纳米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苏州工业园区也被列为世界微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产业创新区域之一。
向技术前沿要动力,向产业高端要空间。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高新区有望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力”政策,成为发展排头兵,开启一个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目前,苏南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南京智能电网、软件,无锡物联网、集成电路,常州光伏、智能装备,苏州纳米科技、医疗器械生物医药,镇江船舶及海关关键装备战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初现端倪。2013年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3.8%。
11月26日,省科技厅已召集苏南五市高新区,为即将出台《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征求“金点子”;不日,江苏省政府也将召开苏南五市座谈会,进一步凝炼共识、聚焦方向。记者获悉,这份《意见》将重点围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集聚整合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激励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此举或将成为苏南五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改革与创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