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堂鸟 于 2016-3-17 09:14 编辑

导读:有人说,我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知识界,在《斯文扫地》一书中极尽刻薄恶毒之能事,没有写一个好人,所谓洪洞县里无好人。
其实这是冤枉我,在《斯文扫地》里,我还是写了一些有节操的知识分子,比如胡适先生的学生曹老,只是他混得不怎么样。混得好的,确实没几个好东西,这我承认。因为在当下这个环境里,想混得好而且有节操,实在太难了。
对于中国的知识界,曹老总结出所谓“十大怪现状”。基本上都是骂娘的话,我现在给诸位讲讲,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何谓十大呢?
举国都是著名学者,却少了学术。
满纸都是道德良心,却少了良知。
遍地都是天才鬼才,却少了人才。
满街都是专家教授,却少了成果。
到处都是文化巨匠,却少了文化。
天天都是探求真相,却少了真诚。
人人都是道德标杆,却少了公德。
满地都是国学大师,却少了国学。
时时都是思想先锋,却少了思想。
1. 举国都是著名学者,却少了学术。
如果做一个粗略的统计,中国大概拥有人类社会最庞大的学者团队,在公开场合基本上都要冠以著名的标志,即便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卖葱的还是卖蒜的。这些象牙塔里和象牙塔外的著名学者除了学术,几乎什么都不缺。
按照物以稀为贵的逻辑,在当下的知识界,最值钱的是什么,当然是冷板凳。虽然冷板凳坐多了会得痔疮,大便也未必通畅,但不坐冷板凳,学术将从何而来。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绝非妄言。招摇过市,虽然名士的派头十足,但毕竟不是做学问的好方法。
古人皓首穷经、孜孜不倦,出类拔粹者不过耳耳,坐几分钟冷板凳就屁股发痒的所谓学者,除了著名,还能有什么?在这方面,余秋雨先生倒值得赞赏,他就不认为自己是个学者,而是文化行者。行者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楚,也许是齐天大圣吧,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至于做不做学问,不得而知。
2. 满纸都是道德良心,却少了良知。
知识分子号称是社会的良知,知识分子的良知是什么,就是学问扎实、说话公正。老百姓掏钱养活你就是让你做学问的,这是你的工作,做好是你的本分,做不好或不好好做你就没良心。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浪费公帑,不也小人乎。
至于“为生民立命”,为老百姓发言,保持公平公正,也是知识分子的天职。怎么可以满纸仁义道德,私下里却蝇营狗苟,帮着少数人掏空大伙的腰包,自己也赚得脑满肠肥。
某先生公开讲“天下事关我屁事”,就算你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咱别这样大言不惭的讲出来好不好,出风头也有个度吧,难道连脸都不要了。老百姓用血汗钱给你修象牙塔,你躲在里边连句公道话都不说,你的良心不是让狗吃了吗?如果知识分子连基本的良知都没有,那大家用卖象牙的钱,干点别的不行吗?

3. 遍地都是天才鬼才,却少了人才。
中国人讲天、地、人三才,比如有唐一世,李白被称作天才、杜甫为地才、王维是人才。现在时代进步了,人才基本上被消灭,被称为天才、鬼才的满地都是。
天才是什么,人类几千年了,所谓天才总共没有几个,全部加起来再乘以10000也没有现在多。看来广袤宇宙智慧的阳光,主要是普照今日之中国。可能太白先生会有牢骚,老子弄个天才的帽子容易吗?现在写几句歪诗、抄几篇论文就可以了,天理何在!
至于那些被称为鬼才的,就更让人匪夷所思,就算是才,做鬼有什么可得意的,做人不行吗,就算是不成才!他们相互吹捧为天才鬼才,却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是个人才。如《列子》所言,“天生万物,惟人为贵”,既然做不了人,只好做鬼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