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新闻/多维客/政闻/内文
三只眼
陆克文谈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不稳定美国的麻烦更大
2018-07-12 04:53
前澳大利亚总理和工党前领袖陆克文(Kevin Michael Rudd)7月11日在题为《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愿景》的文章中指出,习近平对美国的相对衰退早有预判,并抱有强大的信心。他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目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最佳时期,而世界正在经历着最深刻最前所未有的变化。当然,中国面临巨大的障碍,但美国和西方面临的障碍更大。
5月份,中共召开了中央外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这是习自2012年成为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二次外事会议。这些会议并非日常的外事工作会议。中共旨在表达领导层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但同时也传递出世界对中国也很重要。2014年的最后一次外事会议标志着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终结,并预示着国际关系新时代的开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体现了习的专制集权统治。中国领导人得出美国实力相对衰退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4年以来,中国扩大并巩固了其在南海的军事地位。它采用了新丝绸之路的理念,并将其转变为数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和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倡议,吸引了欧亚大陆,非洲及其他地区的73个不同国家。中国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签约,成为第一家大型非布雷顿森林多边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
中国还在东亚的战略利益范围之外发起了外交举措,并积极参与2015年伊朗核协议等倡议。它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吉布提开发了海军基地,并与远在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俄罗斯一起参加海军演习。3月,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发展机构。
一个连贯的大战略的出现(无论西方是否选择承认它)都不是自2014年以来发生的所有变化。中共强调党的领导意愿比以往更加强烈。习近平重申了党对国家机构的控制,并优先考虑政治意识形态而非技术官僚政策制定。“习近平思想”现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框架的标志。特别是,在外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统作为他首选的知识框架。
鉴于其强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铁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味着世界事件没有任何随机性。因此,习近平认为,如果马克思的分析框架适用于当前时期,那么全球秩序显然处于一个转折点,西方的相对衰落与中国崛起的国内和国际时局不谋而合。用习近平的话说,“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而世界正在经历一个世纪以来最深刻,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当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障碍。但习近平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和西方面临的障碍更大。
上个月中共会议产生的最大变化涉及全球治理。在2014年,习近平提到了即将到来的国际秩序结构的斗争。虽然他没有详细说明,但自那以后,许多工作都致力于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国际秩序; 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
当然,这些术语在英语中也有不同的重叠含义。但是,从广义上讲,在中文中,“国际秩序”一词是指联合国、布雷顿森林机构、二十国集团和其他多边机构(中国接受)以及美国全球联盟体系的组合(中国没有)。“国际体系”一词倾向于指这一国际秩序的前半部分:根据国际条约法运作的多边机构的复杂网络,并寻求在共同主权原则的基础上管理全球公域。“全球治理”表示如此定义的“国际体系”的实际表现。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呼吁中国“以公平正义的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制改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对这一重要意图的最直接陈述。
与国际社会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非常清楚当前多边体系的大部分功能失调。所以习近平领导“全球治理体制改革”的愿望并非偶然。它反映在多边机构中越来越多的外交活动,以便将它们重新定位在与中国视为“核心国家利益”更加一致的方向上。
习近平提醒中国的国际政策精英,中国未来的外交政策方向,包括全球治理改革,必须由这些核心国家利益驱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也想要一个更“多极”的国际体系。这是美国和西方角色大幅减少的世界代码。
全球秩序的未来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国有一个清晰的未来脚本。是时候让国际社会的其他成员发展自己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