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自戕交易”的艺术。首先,要求中国消除对美贸易顺差,否则他将发动贸易战。第二,确保己方谈判团队分裂且混乱。第三,在中国作出一些毫无意义的承诺后让步——这就是特朗普政府上周末的作为。
接下来,他将愤怒地发现自己被欺骗了。最后,他会重新发出贸易战的煽动性威胁。
特朗普尚未祭出这些最终举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行动。这是特朗普的基本逻辑:威胁——和解——愤怒——威胁。洗涤、漂净,重复。
他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 Un)打交道也遵循同样的套路。去年,特朗普威胁要把朝鲜从地图上抹去。后来,他又称这个“小火箭人”(little rocket man)值得尊敬。
白宫甚至为下月计划在新加坡举行的峰会打造了纪念币。如今,特朗普开始怀疑自己可能被愚弄了。金正恩或许根本不想弃核。特朗普可以在和解与愤怒之间泰然自若地切换。两者之间几乎无需缓冲。
这些任性的情绪波动的代价是什么?最直接的代价是弱化美国的筹码。每进入一次新循环,特朗普政府发出的威胁就越少被严肃对待。说中国电信行业冠军企业之一中兴通讯(ZTE)多次违反美国法律、将遭到禁制令,这很好。但如果随后在Twitter上表示现在想让中兴恢复业务,那你之前的立场就贬值了。当你开始新一轮炮轰(特朗普肯定会这样),中国就不会再那么担心了。他们认得出纸老虎。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朝鲜,还有伊朗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反应以及欧洲对贸易威胁的反应。
但是,相比特朗普的直接自损,美国乃至全世界将为此付出严峻得多的代价。这种代价将以两种形式呈现。第一种是累积的。美国越是对自己打造的全球体系嗤之以鼻,将来就越难以修复这一体系。美国的盟友仍寄希望于特朗普只干一届。不仅他将被一个更遵守公认准则的总统所取代,而且我们只需再等待两年半时间。
如果特朗普在2020年再次胜选,其带来的全球冲击将远远超过他第一次当选。这将证实所有人的担忧,即美国已经做出一个长远决定,放弃其打造的全球秩序。仅仅过去18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知道这所带来的不同了。
曾几何时,只要美国总统终止对其他国家倡议的支持,这些倡议就会变成废纸。想想1999年围绕全球变暖签署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或者1956年英国、法国联合以色列入侵埃及。在特朗普上台之前,世界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世界了。他的总统任期就是证明。当特朗普上任第一周即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时,该贸易协定没有死亡。它依然存活下来,且进展不错。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气候变化方面的《巴黎协定》。我敢打赌,欧洲和中国还将维护伊核协议执行下去。这已变成一种习惯。盟友和对手都在学习如何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维持协议。
但世界各国仍不得不设法应对特朗普任性的情绪波动。他的对华策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周,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将尝试敲定一份21世纪版的易货协议。他将要求中国同意购买美国大豆、天然气、钢材等大宗商品的长期合同。
如果罗斯是在为别的总统服务,他将联合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洲和日本一起与中国谈判。他们将集体向中国施压,要求后者进行结构性改革。相反,特朗普正威胁对美国的盟友实施惩罚性制裁。与此同时,中国不得不承诺以牺牲美国贸易伙伴的利益为代价购买低附加值的美国商品。经济学家称之为“有管理的贸易”。非经济学家称之为“呼救”。这是对美国确立的规则的嘲弄。
特朗普式交易的第二大代价是带来爆发冲突的风险。人们总是担心他会被自己说出的大话绑架。最近几周,有媒体报道称他即将因实现朝鲜弃核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一直因此得意洋洋。现在他知道了这是一场极大的误会。
特朗普只有两种模式。他会假装什么都没听到、不管怎样都会晤金正恩吗?还是说,他会重新回归胆小鬼核博弈?两者的区别非同小可。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