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5-12-4 21:08 编辑
2015-11-30 10:11:54
东方网 来源:综合 作者
11月10日,久旱的苏州终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冬雨,送走了持续数天的27度反常高温天气。
在这个气候多变的季节,苏州政坛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热度:几乎在同时,两任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和王珉分别出任陕西省代省长和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候选人,加上已就任江苏省省长的前苏州市委书记梁保华,一夜之间,地级市苏州成为省长的“摇篮”。
半个月来,这场不一般的人事变动牵动着苏州当地干部们敏感的神经,从平静的办公室到喧哗的酒楼,各种传闻在干部们口中被反复咀嚼,兴奋与不安、憧憬和担忧,种种心态不一而足。
这些心态在采访中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印证:本报记者到苏州市委宣传部联系采访,被婉言拒绝。一位副部长的回答颇有意味:省里领导特别强调,“苏州最近一段时间要低调发展”,因此不安排也不接受全国各大媒体的采访。
从苏州走出的官员
10月28日下午,苏州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王珉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会场,许多干部习惯性地迎上去打招呼:“王书记”。
几乎可以确定,“王书记”很快就会变成“王省长”。刚从吉林回来的王珉已卸任苏州市委书记,而是出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同时被中央提名为吉林省长候选人。
而就在此前三天,西部大省陕西发生重要人事变动,王珉的前任、已调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两年的陈德铭出任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陕西省原省长贾治邦调往国务院某部门任职。
对于王珉的升迁,苏州的干部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本来就是副省级干部,到苏州工作前任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尽管是地级市,但是由于它在江苏省无可撼动的经济地位,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州的领导班子历来“高配”,市委书记兼任省委常委,成为省委核心决策层的一员,比其他地级市整整高出一个级别。
事实上,陈、王二人分别主政陕西和吉林二省,正暗合中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两大战略决策。苏州市委研究室的一位干部说:“苏州的干部都觉得很光彩,这说明‘苏州经验’开始走向全国。”
从梁保华到陈德铭再到王珉,三任苏州市委书记学历都很高。梁保华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陈德铭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度考入南京大学读书,拿到博士学位。而王珉与他的接任者王荣都有共同的特征:出身高校,博士生导师,典型的学者型领导。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人担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时间都很短。梁保华担任市委书记刚好两年半,而陈德铭2000年12月到2002年5月任苏州市委书记,任期不足两年,而王珉从接任到离开,在苏州的全部任期也不过两年半的时间。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般来说,由副省级干部到正省级干部是官员升迁中的关键一环。三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升迁,显然,外向型经济发达的苏州成为他们施展政治才能的绝佳舞台。 “三任市委书记出任省长,除了表明中央对他们本人工作的肯定外,也表明了中央对苏州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苏州市委一位干部认真地说。
三位省部级干部的苏州之路
梁保华到苏州任市委书记,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
当时的苏州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对苏州招商引资的一些做法不满意,新加坡政府与苏州市政府就新加坡工业园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矛盾。苏州市那一届市委与市政府也存在不协调的地方。苏州除有一个和新加坡合办的工业园外,还建了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方对新加坡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各保一个”,常常因为招商引资的问题产生分歧。
结果在高层的安排下,苏州市委书记和市长被全部调走,梁保华走马上任,他面临的紧迫任务是:稳定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大方向,同时稳定苏州干部队伍。
上任伊始,梁保华带着包括当时的苏州市长陈德铭在内的代表团亲赴新加坡,和李光耀等人进行艰苦谈判并取得成功,确保了中国政府在园区持大股,从而使苏州走外向型经济的方向没有发生动摇。
梁保华的另一个动作是对苏州干部队伍进行大幅调动。一个令许多干部记忆犹新的高招是,他将新区主任王金华改调到园区任同样职务:你不是管新区的吗?现在让你去管园区,看你怎么办!
这一招果然见到奇效。招商经验丰富的王金华摒弃“门户之见”,迅速进入新角色,新加坡工业园区除在新加坡撤资当年受到影响外,第二年入园资金迅速回升,引资额大幅增长,到去年已达150亿人民币。王金华也因此而仕途顺利,今天已是苏州市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