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紐約市中小學校周邊道路車禍頻發,有43所學校周邊的十字路口發生車禍的數量,甚至達到全市平均水平的四倍。在這些學校當中,不乏華生數量較多的名校。市交通局表示,保障學生和學校周邊的交通安全,一向是「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的重點,交通局將繼續致力於改善學校周邊的交通環境。
這項研究由人工智能網站localize.city公布。研究顯示,根據紐約市警的數據,雖然過去五年全市車禍致死的數量大幅下降,但學校周邊的交通狀況卻沒有改善。市衛生局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4年,車禍是導致一至12歲兒童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且在80%的死亡案例中,兒童是作為行人遭遇車禍的。
該網站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紐約市各十字路口的危險程度。研究發現,有43所中小學校位於33個危險十字路口周邊500呎的範圍內。其中最危險的是小型高中Harvest Collegiate,該校位於危險路段曼哈頓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交西14街兩個危險十字路口附近,該路段過去五年已有82名行人和單車騎士因車禍身亡。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全市所有路口平均每年發生12起車禍,但在該研究列出的33個危險路口中,平均每年發生的車禍數量達到42起,是平均水平的近四倍。
43所位於危險路段的中小學中,多所學校都有為數不少的華人學生。其中包括特殊高中布碌崙科技高中(Brooklyn Tech HS)榜上有名,該校位於迪卡爾布大道(Dekalb Ave.)交南波特蘭大道(South Portland Ave.)附近,該路段過去五年共有18名行人和單車騎士因車禍受傷。
此外,皇后區約克學院科學高中(Queens High School for the Sciences at York College)周邊路段過去五年共有18名行人因車禍受傷。不少華生就讀的曼哈頓下東城高中(Lower East Side Preparatory HS)臨近的柯林頓街(Clinton St)交利文頓街(Rivington St.)十字路口,過去五年也有七名行人和單車騎士因車禍受傷。
市交通局發言人加斯特(Scott Gastel)表示,交通局致力改善學校周邊的交通環境,已派出專員到超過600所幼稚園至12年級學校講授交通安全課程。「保證學生和學校周邊的交通安全,是『零死亡願景』計畫的重中之重。」
不只學校周邊危險,紐約市人多車多,7日中午又有一名中年華裔男子駕駛一輛電動自行車,在皇后區靠近法拉盛的一個繁忙路口過馬路時,被一輛汽車撞倒,傷勢嚴重,送醫院治療。警方尚未逮捕任何人,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警方表示,11時30分左右,一名40多歲的華裔男子駕駛一輛電動自行車,在大學點林登坊(Linden Place)上向東行駛至白石快速路(Whitestone Expressway)輔路 ,過馬路時被一輛在白石快速路輔路上向北行駛的豐田小卡車撞到,從車上摔倒地上。華裔男子受重傷,隨後被送往紐約長老會皇后醫院救治。肇事司機為65歲的白人男子。
大批警員隨後趕到現場,不僅封鎖事發路口,從31路至白石快速路南向輔路、法靈頓街(Farrington St.)到137街都禁止通行。肇事的卡車和電動自行車停在路邊。封路導致大學點大道、32大道等多個路段嚴重交通堵塞。
肇事司機和車上一位女乘客留在現場配合警方調查。兩人向記者表示,他們當時是在綠燈下駛過路口,騎電動自行車的男子闖了紅燈。
被撞的華裔男子的女兒7日下午聯繫黎保利律師樓案件經理宋大維,宋大維表示,華男傷勢很嚴重,腿部多處骨折,還要打鋼釘。「他的女兒說,他當時在回家路上」。
根據市警統計,林登坊交白石快速路路口今年截至7日,共發生19起交通事故,其中造成兩人受傷,都是車上乘客;該路口2017年共有65起事故,造成九人受傷,包括一名行人和八名乘客;2016年的交通事故數量為39起,有四名乘客和一名行人受傷。
文:記者和釗宇、朱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