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个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熟悉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套路,比葛洪水平可高多了。
一进项目组,屠呦呦就开始对现有的药物进行了归类研究,这比不管不顾地把自己能知道的所有药物都记录下来的李时珍都高出许多。那时她就发现,青蒿这个东西被用得很多,但研究了一下觉得这玩意儿疗效不怎么样,就没理它。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内容她也根本没用,反倒是葛洪没提到的事儿提醒了她。葛洪没提什么事儿呢?那就是加热!真正的思维缜密的科学家,正可以在这种时候敏锐地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细节。屠呦呦想到了:会不会是提取过程中,有些环节会加热,而这破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呢?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有效成分的前提下提取出来它们呢?
办法自然是有的。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国的科学家对于分离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就有了一套很成熟的办法。大致就是三步:第一步溶剂泡。第二步把粗液里的酸性或者碱性成分去掉。要是第二步还得不到单体成分,那就采用第三步色谱分离。这一套玩法屠呦呦也熟得很,之前的胡椒酮就是用这个办法提取出来的。
通过改进第一步的实验方法,屠呦呦最终大大提高了抗疟疾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1971年10月4日,提取出的药品对鼠身上的疟疾表现出了100%的抑制率。第二年的3月8号,她在南京参加会议的时候公布了研究成果,报告的名字叫做《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
用于提取青蒿素的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个成果一出来,大家的研究方向也就明确了,都奔着青蒿开始研究。既然在耗子身上管用,那就得在人身上试验了。药学家说,得知道这东西毒不死人才能做临床试验,军代表勉强同意了,然后问一个人够不够啊,药学家说至少7个人。于是,连屠呦呦在内一共8个人,自己吃了自己研制的青蒿素,全没事。
于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就开展了起来,整个523项目的研究人员,在山东、北京、云南等地轰轰烈烈地搞了试验,成果倒是非常可喜。而且好几个地区的研究所都是独立提取出了青蒿素这个东西。在之后的日子里,青蒿素拯救了成千上万疟疾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