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2015最漂亮的一步在欧洲
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后,中欧关系的甜蜜有目共睹。很多人想问的一个问题是,当前中欧关系的发展态势能不能保持下去。换句话说,中欧关系热潮是短期的,还是持续的?
2003年,中欧关系也曾出现过一个蜜月期。然而,一旦蜜月,也意味着时间不长。当时的蜜月期如何而来?因为美国攻打伊拉克。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德国均对此反对,中、俄也反对,随即,中欧关系掀起发展高潮。当时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形容说:“(当时)如果不是结婚,至少也是个订婚”。
西欧国家也愿意和中方一起,通过中东欧一带一路建设把整个欧盟集中起来。
然而,这次情况不同,中国正在发起建设的一带一路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重要动力,促使中欧关系健康稳固地发展下去。其实,一开始欧洲国家刚对一带一路是持观望态度的,这样正常,需要了解,但现在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东欧国家与中国16+1的制度建设,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力度,拉动了整个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在欧洲,中东欧国家距离中国最近,一带一路从东往西延伸,因而这些国家反应相对较快。包括匈牙利在内,第一个和中方签订了一带一路的备忘录,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10月23日,习近平和卡梅伦在酒吧小酌 两国领导人品尝炸鱼薯条 。
从今年开始开工,中方要将匈牙利首都和塞维利亚首都的铁路建起来,拉动整个中东欧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再把西欧国家引入到中东欧的发展中。目前,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有很大需求,因此西欧国家也愿意和中方一起,在中东欧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从而使整个欧盟国家参与近来。
其实,中欧关系发展仅仅依靠经济上的互利还不够,如果能够就势将政治互信建立起来,意义将会超乎寻常。因此,尽管政治互信的建设会晚于铁路的建设,但它必须要有。随着一带一路推广开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负责任和平的大国的崛起。只有这样,中欧关系才能走的更稳、更长、更远。
欧洲心上有个位置是留给中国的
当前,中欧关系三个特征值得考虑,一是务实主义在欧洲对华政策中占据上风。欧洲的外交一直受到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双重因素的影响。这几年,经济外交在欧洲的外交中,特别是对华政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近一段时间,在英国、法国、德国对华政策一系列的变化中,均可以看到明显的务实主义,这一点在欧盟其他国家的对华政策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的对外政策有两大支柱,一是欧洲一体化,以欧洲为首,差不多每一个欧洲国家的外交理念都把融入欧洲视为首要。二是要构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也就是和美国的关系,这两个同等重要。近年来出现了第三大支柱,也就是和新型大国的关系,这里面和中国的关系尤其重要。英国的转型实际上就是外交多元化。总之,欧洲不仅和美国保持紧密的关系。
欧洲对华政策的第二个特征是,意识形态在欧洲对华政策中淡化。中欧关系发展一直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价值观色彩在欧洲的对华政策中比较突出。目前来看,尽管价值观在欧洲对华政策中并没有消失,但却在降温和淡化。
第三个特征,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拉开距离。外界可以看到,美国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竞争对手来看待:中国搞亚投行,美国的第一反应是“你挑战我主导的世界秩序”。相反,欧洲则比较淡定。欧洲也是现有秩序的设计者、参与者、维护者,但其跟美国的感觉不太一样。欧洲人认为,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欧洲人经历了很多的大国崛起,包括他们的让位。现在,对于欧洲而言,心理上已经有了迎接中国的准备,在心理上给中国留有一个位置,这一点和美国很不一样。

9月23日,新疆乌鲁木齐,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造访当地一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