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1em]正如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一个民族也极少能够选择自己的领土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地缘角色。这对一些小国来说更是如此,尽管少数幸运者可以遗世而独立,大多数却只能艰难求存于大国博弈的狭促夹缝之中。朝鲜显然就属于后者,但其更大的不幸在于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冷战也已经落幕近3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为一个集蒙昧与残暴于一体的独裁政权所统治,时代的发展不仅未能为其带来一丝松动,反令其更加恐惧和疯狂。
对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鲜民众来说,这个不幸的故事也许快要结束了,但大国的博弈显然还将继续。
一、国际社会不应对朝鲜弃核继续保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朝鲜最近一轮导弹发射之后,中国应国际社会的强烈要求拧紧了供油管道的阀门,而美国也加紧了军事准备的部署,朝鲜的态度似乎因此而开始软化,通过俄罗斯向美国提出谈判的愿望,而美国的立场也似有松动,国务卿蒂勒森之前更一改之前“先弃核,再谈判”的一贯强硬立场,表示只要朝鲜不在谈判之前或谈判期间进行新的导弹试验,美国已经做好与朝鲜直接接触的准备。这真是“峰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朝核危机在风雨欲来之际仿佛迎来了某种历史性的转机。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回到谈判桌面前的朝鲜会放弃其业已拥有的核能力吗?作为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制裁专家”,美国或许确实对其“极限压力”策略的效果相当自信,但毫不客气地说,以制裁迫使朝鲜解除核武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魔鬼既已飞出瓶口,怎么可能再缩回到瓶中去?反核扩散之前较为成功的范例如南非、利比亚、伊朗,都只是刚刚踏入核门槛,并且这类国家也都准备在外交政策上彻底改弦更张,而朝鲜显然不是。特别是在目睹伊拉克和利比亚自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后依然没有获得世界谅解之后,金氏父子愈加坚信:只有使核武器成为既成事实外界才无能为力,相反倘若核武库不够可靠或规模太小反有被摧毁的风险。这一心理始终贯穿在它对外博弈的整个过程,而在今天,朝鲜也已经以极其顽强的决心,“赌上祖国的命运和尊严”,突破了这个危险而黑暗的瓶颈,它怎么能够再回头放弃呢?
“拥核是尊严和权力的绝对象征,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尽管堆砌一连串最高等级的形容词历来是朝鲜对外宣言的一贯传统,这句话对金氏政权来说确是由衷和认真的,发展核武器不只是金氏父子的个性使然,更有其深刻的结构性原因。对土地贫瘠、资源有限的朝鲜来说,不开放就不可能发展,一个完全脱离现代文明的国家怎么可能获得经济上的成功,而金氏政权这个完全靠谎言、仇恨和恐怖来维持的集权时代的活化石,却只有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才能存在,任何缓和与开放对它来说都意味着灭亡,就像木乃伊遇到阳光和空气就会立刻粉化一样。既然不能通过改革开放为人们提供住房和面包,就只有将自己装扮成朝鲜人民的救世主才能维持其虚假的合法性,因此制造麻烦和恐怖不只是朝鲜外交谈判的方式,还是其政权生存的方式,而核计划正是其最重要的一环。几十年来,为实现核计划朝鲜上下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已成为其政权合法性的首要功绩和要挟世界的唯一手段,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朝核计划和金氏政权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对此,难道国际社会能够置人类基本道义于不顾,反过来保证其对朝鲜民众万世不衰的血腥统治吗?
人们应该明白,朝鲜是将核武器作为其脆弱政权的“护身符”而拥核自重,而不是将其作为可出让的“筹码”来讨价还价。换言之,可以交换的不是核武器本身,而是核武器的使用,它是要以此迫使国际社会(主要是美国)承认其所谓的“强盛大国”地位,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并提供持续的经济援助,而它所要做的不过是暂时不再制造更大麻烦而已。
这次朝鲜主动提出谈判的要求,不只是因为国际社会的制裁空前严厉,更因为他们感到已经掌握了讨价还价的足够筹码——人们应该注意到平壤最近召开的规模盛大的表彰大会宣布核武装的胜利完成。如果这次谈判能够展开,人们将很快就能看到,朝鲜所了解的谈判和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西方世界有一句谚语:疯狂的定义就是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今天的人们如果还对朝鲜弃核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增强朝鲜的对抗决心和投机心理,从而更进一步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和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早已看到了这个基本的事实,他说:朝鲜宁愿“吃草”都不会放弃核武器。看来,这位自斯大林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在与东西方的地缘交手中屡出奇招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教父》中那句流传很广的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二、朝核问题的根本不在平壤而在中美之间
对朝鲜这样一个为抵制汉城奥运会曾不惜炸掉民航客机的政权及其为防止竞争而不惜公开毒杀其亲兄弟的统治者而言,任何道义的指责都毫无意义。问题在于,朝核危机如果从1994年美朝签订《核框架协议》算起已经持续了23年,即使从2002年美国与朝鲜针对核武开发问题再起争端算起也已有15年的时间,在这几乎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之中,朝鲜从未掩饰其核野心,而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曾有足够的时间、机会和实力阻止它的发生。但最后如果说有什么真正的变化,那就是朝鲜通过六次核试验和数十次导弹试验,在全世界忧心忡忡的关注之下,从一个仅有核反应堆的小国变成了拥有可能超过50件核武器的“强大国家”,如果朝鲜官方的宣示基本属实,就意味着它在远程核武打击领域甚至超越了英国而跻身仅次于美俄中法五大国之一。它不仅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像样的惩罚,还藉此成功地在中美韩日之间打入楔子,四国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指责,中韩关系更因萨德的部署而跌入冰点。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中美两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容忍乃至纵容了朝鲜的核野心。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美国之所以能够容忍朝鲜这个极端的政权从容获得自己的核武库,恐怕是因为美国感觉还没有榨干东亚恐怖平衡战略最后的油水。朝鲜对美国历届政府及其亚洲追随者几十年如一日的高调谩骂固然不会令华盛顿感觉身心愉悦,但却为其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在朝鲜的核武器真正威胁到其本土之前,它并不急于采取行动。正如美国前防长佩里在回忆录中所说,当初美国如果执意要将其核能力消灭在萌芽阶段,它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并且也没有任何风险。可见,其所谓的“战略忍耐”,不过就是靖绥纵容,熟悉二战发生史的人们对此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