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1月22日报道 时值深冬,河内依旧树木繁茂。在这个2016年春天到来前的越南首都,还可以看到比往年更多一些的繁忙。
以往分割着头顶天空的凌乱电线、电缆,旧的被剪了,新的被归成一绺一绺的,看着整齐多了;街道上的老树固然遮阴,但为整洁和防止枯枝掉落,也都一棵棵地被精心修葺;道路上清扫得干净些了,不仅执勤的交警多了,还有机动警察部队等安保人员站岗,巡逻的人也多了起来……
这一切都和一个关键词有关:越共“十二大”——今年1月20日至28日,越南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二大”)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一次换届会议,重要性不言而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元旦走访河内首都司令部时表示:“我国即将举行越南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四届国会代表选举和2016-2020年任期人民议会代表选举等重大事件,政治安全和国防局势工作任务和捍卫祖国任务较为繁重,需要武装力量干部和战士们掌握好实际情况,及时和巧妙采取适当措施来应对等。”
在这一越南举国瞩目的当口,也是管窥越南政治及其变化的良好窗口。
延续越南传统,也吸纳西方思想
要说越南政治新变化,首先要了解越南社会主义本来什么样,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
简单说,越南是越南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共遵循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对于马列主义,越南是“创新应用于越南实践”,而胡志明思想是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的产物。越南没有“马列主义越南化”的提法。
越南党认为,越共是马列主义同越南人民的工人运动和爱国运动结合的产物,而胡志明主席是这种结合的最完美的化身。越南的社会主义显然有很深的胡志明印记。胡志明幼年受当时主要源自儒学的越南传统家学熏陶,中文说读写自如,青年时游历包括苏联和英美法德在内的亚欧美非多国。
在主义、党和领袖三要素指引下的越南呈现独特多样的色彩。这里无法一一备述,只就最显见的来说:在每一张越南人身份证上,在所有越南主要文件的抬头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名称下都会注明“独立、自由、幸福”。这三个词一般被越南人称作“民族渴望”,也是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承载的核心使命,大体可以看做是国家格言。
这个渴望可追溯到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上宣读的《独立宣言》。
胡志明宣读的《独立宣言》首句就引用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论述,即“人人生而平等,应享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进而阐释“从广义上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全世界各民族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有求生存、享受安乐与自由的权利”,宣布越南“推翻了几十个世纪以来的君主制度”,从八十多年的法国殖民和“事实上从1940年秋起”的日本殖民下独立,“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国家”。
越南理论界普遍认为,将西方的人权论阐发、提升至民族权是胡志明主席的创新和理论贡献。“在《独立宣言》中,胡主席列举了越南人民有权享有但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夺的人类基本权利。因此,我们发动革命,夺回人类的基本权利,即生存权、自由权、追求幸福权,体现了越南人民及越南民族的生活渴望和愿望。”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胡志明思想系原主任阮世胜曾在2014年一次采访中对此解释说。
胡志明国家政治行政学院党史研究所原所长阮仲福认为,该宣言提出的目标就体现在独立、自由、幸福三个词上,尤其“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国家,即建设美好的社会,为了人民的社会”体现了“幸福”一词的含义。
“幸福”出现在国家格言里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怀。另外,越南现行1992年宪法的2013年修正案第二条规定国家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这可以看做是林肯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的越南版表述;在顺序上,修正案第二章已由1992年宪法的“经济制度”改为“公民的人权、基本权利与义务”,而概要叙述社会经济方面第三章则明确提出,组织和个人的合法财产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确保不被国有化。
越南身处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肩负集体使命的东方儒家社会,但在政治上不乏对个体关怀的强调,形成一个较为鲜明的形象。这或许就同越南国家和民族的历程有关,延续越南文化的传统,也吸纳了来自西方的思想。
“社会主义定向”换来更宽松政策
70年前的越南《独立宣言》宣告东南亚第一个工农国家诞生,即越南民主共和国。历经抗法、抗美救国战争,越南民主共和国完成统一,并在1976年7月2日更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当2013年越南对1992年宪法进行修正时,在征集修改意见阶段却出现了要将“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民主共和国”的声音。
其时,支持改国名一方的说辞是恢复到胡志明主席定下的国名,这在外界看来也算合理,是“没什么的”,但当各方注意到并集中讨论国名将因此去掉“社会主义”时,这里面就让人觉察出“有什么了”。
话题一出,越南内外舆论沸沸扬扬。眼见如此,越南领导人果断定调,阮富仲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越南国家是由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由越南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是如何有选择地采纳意见,要明确什么意见应采纳,什么意见要解释,什么意见不能接受。明确哪些是需要保留的本质性、原则性问题,哪些是存在不同意见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哪些是不恰当,并具有反制度、反党、破坏性质,我们要坚决予以斗争、反对、驳斥的问题”,从而平息了纷争。
意识形态出现模糊与越南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环境有关。根据越南中央政府网站的描述,从1975年到1986年,越南要面对无数的困难,面临严峻的挑战,“造成如此沉重的困难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统一后,越南“依靠进口和接受外国支援的官僚包办集中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形势严峻,1986年的通货膨胀高达774.7%”。自1986年12月,越共六大进行深刻自我检讨,提出全面革新路线,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多种经济成分按国家管理下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定向运行,并加强法律管理,革新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
从1986年开始频繁使用的“社会主义定向”一词对越南而言是重要的。40年前越南南北统一初期,把计划经济等同社会主义造成社会经济的伤害,给人民的认识带来混乱,因此越南在“社会主义”后面多加上“定向”两字。最重要的当属自1986年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认为,越南正是通过这个定义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认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时间,即使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还有距离,由此用“定向”换来更宽松的政策制定环境。
有了这个“定向”,越南经济逐步向好,进入21世纪,越南经济年增长率基本都在5%以上。拿越南主粮大米举例,在1989年实现从粮食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转变,此前进口曾高达百万吨,如今年出口600万吨以上。